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每个产业,总有一个进入的最佳时间,比如汽车制造业、IT业、文化产业等等。奇怪的是,对农业而言,不在于有没有机会,而在于有没有情怀。
农业不同于计算机,不同于汽车,不同于电视……它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,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。人可以不戴手表,可以不用计算机,甚至可以不穿衣服,但不可以不吃饭!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,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,无可推脱。
既然每天都要吃饭,农业的机会就一直存在,它永远不会过时,也不会因为有了某项政策,机会才能来。就像一首诗写的那样:
你见或者不见,
我就在那里,
不悲不喜;
你爱或者不爱,
爱就在那里,
不增不减……
如果没有情怀,抓不住机会就会失望,就会生气,就会抱怨。如果没有情怀,即使抓住了机会,对农业来说也不是建设,原因如下:
一是掠夺了本属于农民的福利,导致产生了纯粹的投机主义;
二是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,让农业自身陷入急近功利的恶性循环;
三是导致了粮食和食品安全,人人自危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【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】走进商城或进入淘宝网搜索店铺【嘉美优选】进行选购。
点击上面图片即可购买哦!
可是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国人把“农”排斥在“国学”之外;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国学被剥离得只剩下儒释道和四书五经。
这个问题所折射的焦点恰恰就在于,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国家,“农”已经不被当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;每天都在吃着粮食,但国人已忘记还有这么一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。这对有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,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。
是的,提起农业,我们会想起很多高大上的名词:现代农业、高效农业、设备农业、观光农业、休闲农业、生态农业、有机农业、智慧农业……但很少提“传统农业”。
由于传统农业不“现代”,不“科学”,所以逐渐被疏略,被抛弃。但却被世界公认的农业机构称之为精耕细作、用养结合、地力常新的典范,被看作是中国之所以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地球上最庞大的人群,而且几千年经久不息,绵延不绝的根本所在。
中国的农民,像父辈那样视土地